山西省人民政府     商务部    今天是: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   切换到繁体 无障碍浏览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市县商务
太原市持续创优"三无三可"营商环境 推动发展方案发布
发布日期:2023-05-23 09:27       来源:太原市商务局       

5月11日,太原市政府办公室公布《太原市持续创优“三无三可”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。太原市将一体推进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,持续创新提升法治环境、政务环境、信用环境、人文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,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塑造转型新优势,构建经济新生态,打造发展新高地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

太原市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、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全面清理与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、行政规章、行政规范性文件,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性瓶颈。

在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方面,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,建立健全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。提升办理破产、保护中小投资者、执行合同质效。依法、平等、全面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、财产权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。

加快构建新型综合监管机制,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、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为基本手段、“互联网+监管”为主要应用的新型综合监管机制,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,大力推行柔性执法。

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

太原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,实现“清单之外无事项、流程之外无环节、指南之外无材料”。推出一批“一件事一次办”主题式、套餐式服务,实现“一次告知、一表申请、一套材料、一窗(端)受理、一网办理”。

在县(市、区)全面推行“证照联办”服务,实行证照审批事项“一次受理、并联审批、同步办结”,实现“准入”又“准营”。持续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告知承诺办理事项实际应用比达80%以上。

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“双集中”,企业群众办事线上“进一网、能通办、一次不用跑”、线下“到一窗、全代办、最多跑一次”,全面推行“7×24小时不打烊”“中午不断档”,提供“全天候”高品质政务服务。

打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

在市场主体办理注册登记、资质审核、行政许可及接受日常监管、公共服务过程中,及时全面记录市场主体行为及信用信息,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方位公示、多场景应用、全流程追溯。

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,在市场监管、税务、工程建设、政府采购、生态环境、矿产资源、能源、安全等重点领域率先开展信用等级评价。依据风险高低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“信用+智慧”监管。

探索企业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,依法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与修复工作规范。加强市场监管、税务、银行、保险、证券等部门信息共享交互。依法为符合条件的破产重整企业开展信用修复,及时调整信用限制和惩戒措施。

打造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

擦亮“唐风晋韵·锦绣太原”金色名片。实施重点景区梯次打造行动计划,力争晋祠—天龙山成功创建5A级景区,提升太山、晋商博物院、双塔公园等龙头景区服务功能。支持太原古县城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,放大“满江红”效应,引一流导演、创顶流IP,打造文化领军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。

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,完善城市骨架路网。启动大运路、泥向线北延、丈子头东延、晋阳大道南延、化章街等工程。开工建设古交—娄烦—方山高速公路,推进国道108线等太原过境段公路建设。加快青银二广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项目建设。打通交通堵点,畅通人流物流,打造区域内互联互通、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,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。

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森林保卫战,坚持治山、治水、治气、治城一体推进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,实施国土绿化10万亩以上,完成森林质量提升10万亩以上。实施“百园增绿”工程,力争建成区万平方米以上公园达到100个。构筑山城交融的生态格局,形成“一湖点睛、一水中分、九河环绕”的水韵景致。

 打造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

太原市深化“标准地”改革,实现开发区和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改革全覆盖、拿地即开工。探索“标准地”出让制度向开发区外扩围、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建、向“标准化厂房”延伸。符合不动产登记条件的“标准地”,在办理公开出让时,同步办理不动产登记,在交付土地时,同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,实现“地证同交”。

不断优化税务服务,推广“晋享税惠”智能管家,实现95%税费服务事项“网上办”。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延续升级自主减税政策,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,实行多元化退税方式,让市场主体尽享、快享税收政策红利。

全面优化提升水电气热报装服务,实现水电气热报装服务在政务服务中心“一门、一窗、一表、一网、一次”同步办理、并联审批。对水气热小型市政接入工程实行“零上门、零审批、零投资”服务,进一步降低接入成本。

加强数据保障,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归集、治理、共享、开放、应用。挖掘数据资源商用、民用、政用价值,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、服务化,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。